與家長同行多年,常聽到青少年家長分享-孩子進入風暴期,令他們大感頭痛。孩子不再像從前一樣聽話,一幅臭臉對著父母,表現無禮、冷漠、愛唱反調,說很傷人的話;前一刻還在笑,下一刻憂鬱地倘淚。以前大小事也會與你分享,吵得你心煩;現在簡直想找把鉗子把他的咀撬開-真想他多說一句、多些表達自己,好讓父母知道他在想什麼。
有些父母感到很激心,親子關係面對很大張力;也有些人會怪責自己-到底出了什麼錯?哪裡做得不好?怎麼最熟悉的孩子像成了陌生人?究竟要怎樣與青少年子女相處?
首先,請爸爸媽媽們先對自己說:「正常的!」若你有信仰,也可說句:「感謝主!」因為這是人類正常的成長階段,「我的孩子很正常!他/她正成長,踏入另一個階段了。」
一個兒童開始步入 #青春期,是因體內的性荷爾蒙的分泌開始產生改變,令孩子在身體上開始發育。而這些性荷爾蒙在 #邊緣系統 (大腦的情緒控制中心)特別活躍,令青少年情緒特別起伏波動。情況就好像,他們的大腦第一次「偶見」這些荷爾蒙,面對這種新的刺激,尚未找到回應的正確方式,他們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和調節。因此家長們往往說,高小至初中的孩子特別難相處,因為他們的正經歷「腦內風暴」,中三中四過後情況會稍為好轉。
腦神經學家也指出,我們的大腦是「由下往上、後面到前面」發育而成。在青少年期,視覺、協調、肢體等會先發育。而負責衝動控制、判斷力等 #執行功能 的額葉,佔人類大腦總體積的40%以上,卻是最遲完成發育的部份。這解釋了為何外表已儼如成人的青少年,會容易情緒不穩、魯莽衝動、難以抗拒誘惑,這情況會持續至大約20-25歲,大腦發育完成為止。
當孩子步入另一個階段,經歷人生重大的改變,作為父母,我們的教養模式、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必須有所調節。我們也要學習如何自處,先安頓自己的內心,自己有良好的狀態,才能好好陪伴孩子渡過這重要時期。以下與大家分享幾個重要的小貼士:
1. 冷靜自己
面對「激心」的狀況,先在內心從一數到十-「一千零一、一千零二、一千零三…」慢慢地數。放慢自己的呼吸,讓自己冷靜下來,不致太激動,才能不被情緒牽著走。唯有當你冷靜,才可有意識地選擇如何「回應」(Response),而不是給予「反應」(Reaction)。
2. 保持連結最重要
質疑、否定、說教、囉嗦、落井下石,都是一些中斷溝通的陷阱。假如你的孩子對你有這樣的印象:「講咗你實鬧/你實唔比」、「你實會問長問短」、「講咗你都唔明」,難怪他不會想和你溝通,「費事同你講」,和你disconnect。想青少年子女願意和你溝通,家長要多 #聆聽,嘗試帶著 #好奇心,去了解他的看法和深層的渴望。
假如孩子與你透露一件平常「你實唔比」的事情-無論是向你或暗示明示,或藉著說別人這樣那樣「試水溫」,先沉著一點, #不要第一句便說不,抱持開放的態度,他願意和你溝通,保持連結,你才有機會了解他的內心。當然,青少年仍需要父母的引導,但記著,如果他抗拒你,你的引導也絕不會湊效,只會把他推向相反的、你不想要的方向。
3. 尊重他是「準大人」
青少年的成長任務是追尋自我,學習成為大人;他們認為自己是大人(雖然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)。但如果我們愈能用 #對待大人的方式 予以尊重-尊重他有自己的想法、風格和選擇。想一想,你平日與其他成年人、同事、朋友說話的態度如何?當他們感到被尊重,他們能尊重自己、並尊重你的機會也會愈大。
4. 別讓自己太忙,也別讓自己太閒。
太忙,青少年表面上可能覺得「很好,你不要管我,我很自由」,但有時也會感到不被關心,「你咁忙,咁小事我都費時同你講」。久而久之,大家很少時間相處,彼此鴻溝愈來愈大。父母偶然發現,青少年子女怎麼會變成這樣?看到不妥當的地方,難得有機會,還不說教?於是子女就會感到很煩,更想遠遠避開你。花時間 #陪伴 他們,做他們感興趣的事,仍是需要的。
太閒,你的焦點集中在他身上,他感到你總是管著他,看他不順眼。來到這階段,孩子需要的「照顧」大大減少,父母不妨多些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社交圈子。有沒有一些你很想做,卻因忙於湊孩子而沒有做的事情?現在就去做吧!假如你是全職媽媽,更要多擴闊自己,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不論你的孩子在哪一個成長階段,作為父母都總有遇到壓力或疲倦的時候,歡迎你留言給我們,一齊討論同分擔,可以比自己抒發一下、放鬆片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