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派發學期成續表後舉行家長日,讓我和神隊友能與老師面談。
當天,老師先稱讚兒子課堂上主動舉手答問題,留意兒子聽到稱讚後展露笑容。老師接著問了個問題,使兒子當下就收起笑容。
老師隨即帶著鼓勵的神情,提醒說:「入咗精英班,你會學到更多知識,因為精英班教嘅內容會比其他班更多㗎……(老師指出目前兒子的全級大約名次,同時指出精英班的「門檻」)你而家每日放學之後啲時間係點運用㗎……(兒子列舉後,老師特別提出兒子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實在太多)……依家,你要每日用多30分鐘溫習,你要整一張生活時間表,放假後交比我。……」兒子聽畢老師的話,眼眶盛不了滿溢的淚水。當時我在身旁,當然也感到兒子正承受不輕壓力,而距離下次考試,只有差不多六星期。
考試前兩星期,兒子開始加緊準備,而我如常陪伴他溫習。其中兩次溫習,出現以下狀況:兒子溫習過一段時間出現疲態,我便向兒子提出不如先休息一會、喝點水、吃點零食,甚或小睡片刻。兒子竟堅決回應:「我好精神呀,要繼續溫習!」初時我不以為意,順著他的話便繼續一起溫習。後來兒子仍提不起勁,更伏在桌上;於是我再鼓勵他休息片刻,他卻更堅決一點說:「我好精神呀,要繼續溫習!」無獨有偶,兩次對話結尾我都曾說:「好啦,媽媽見到你好攰,唔好溫喇。」然後,兒子匆匆走進房間,縱然房門虛掩,也隱約看到他在哭。
第一次見兒子這反應,我並未太在意;至第二次相同的反應,我便猛然叫自己反省一下兒子「到底發生過什麼事?」為了聽到兒子的感受和想法,我選擇當天晚上就與兒子Pillow Talk(寢前傾談)。
「嗯,媽媽見你依兩日溫溫吓書,明明都好攰,但又堅持溫書;跟住,媽媽話『唔好溫喇』,你就走入房喊。」
我繼續:「媽媽好想同你講哩,媽媽唔係要你入精英班,媽媽只係想你盡力就可以,入到就入,入唔到唔緊要架,你都係我嘅寶貝囝。」
沉默了許久,兒子終於說:「但係,爸爸想我入精英班。」
我先冷靜一下再回答:「爸爸同媽媽一樣,唔係要你入精英班,我哋都係想你盡力溫習。」
隨後一天的溫習,兒子再沒有如之前倦極仍執意要溫習,更主動向我表示「媽媽,我可唔可以玩完先溫習呀?」我相信兒子感到輕省了些,同時亦能執行他與我們一起訂立的生活時間表。
父母對孩子有期望理所當然,先別論期望合理與否,這些期望都會傳遞至孩子心裡。而奇妙的是,不論父母有沒有將期望直接宣之於口,大部份孩子仍能吸收到那份期望的方向並隨之而來的壓力,繼而調節他們的行動——
有些孩子會格外用功,為了讓父母開心,得到父母肯定。
有些孩子會缺乏動力,期望父母明白他們其實未準備好,卻硬要起步。
有些孩子會出現反抗,實際或想與父母溝通新方案,卻未懂洽當表達。
孩子想與父母溝通,得到父母的明白和肯定。歸根究底,大部份孩子都很重視父母的感受,耳濡目染下,認為要做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惜。
孩子未必擅用言語表達情感,壓力和負面情緒積壓內心既然絕不好受,孩子便容易出現一些令父母費解的行為,例如2-3歲孩子因父母拒絕買玩具,而立即躺在文具店地上捲來捲去大聲哭鬧。可惜父母容易「錯讀」孩子行為的意思,認為是懶惰、不合作等,自我形象較低的父母,甚至會認為孩子在否定父母的幫助。輕則變成「白天鵝、黑天鵝」,重則變成行為督察,孩子愈是不合作,就用愈嚴厲的說話(甚至行動)對付。
父母若能對孩子的行為動機減少「假設」,多點「好奇」,大膽關心詢問孩子的行為,嘗試了解他們的真正期望(是的,孩子也有期望唷),往往能疏導孩子不少行為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。
學童壓力鉅大,有不少都未有經過梳理,孩子往心裡面吞下去,自然產生行為問題,當然最要避免是走上極端的解決方法。
父母期望孩子入精英班,本來就沒有問題(大概父母都知道孩子的質地如何,方有期望吧);關鍵是父母如何留意這些期望為孩子帶來的變化,並作出疏導而矣。
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 *
Prepare/Enrich(婚前輔導/婚後成長)認證輔導員
國際認可TTI-DISC專業行為分析師 (CPBA)
Six Bricks(六色積木)認證帶領員(Level 1 & 2)
DUPLO Play and Learn(得寶遊戲箱)認證帶領員(Level 1 & 2)
擅於察覺原生家庭對兒童之影響。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、寶貴,充滿有待發掘的潛能;只要細心觀察,加以培育,必然成為一個具自信和回饋社會的生命。
#親子教育 #親職教育 #正向教養 #家長教育 #家長 #家長心得 #欣賞孩子